夢想照進現(xiàn)實 華菱汽車總經理劉漢如談汽車人生 |
作者 張冰
8月1日,劉漢如風塵仆仆地從俄羅斯回國,第二天他還要前往東南亞數(shù)國。利用再次出國前的短暫間隙,他驅車前往天津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,考察安徽星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設在那里的下屬企業(yè)天津星馬。當他回到北京下榻的賓館時,長安街上已是燈火通明。盛夏酷暑時節(jié),華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們都放了高溫假,或外出旅游,或在家休息,工作上的事他們不用操心。然而,企業(yè)的領頭人劉漢如卻沒有這個福氣。由于華菱目前還處在成長期,作為星馬集團的董事長兼華菱汽車總經理,他不能不為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殫精竭慮。頂著炎炎烈日,連續(xù)在旅途上緊張奔波,使劉漢如看上去消瘦了許多。但是,寫在臉上的倦意,難掩他從俄羅斯重卡市場帶回的欣喜。
重卡行業(yè)殺進一匹黑馬,叫做華菱
“采訪我個人就免了吧。有時間你可以了解一下華菱在俄羅斯重卡市場上的表現(xiàn)!眲h如個人行事向來低調,但要提起企業(yè),他卻精神頭十足,“現(xiàn)在我們每月向俄羅斯出口重卡一二百輛,到今年年底,出口俄羅斯的重卡將達到1000輛。因此,我們可以自豪地說,華菱是目前國內同行中向俄羅斯出口重卡最多的企業(yè)。”劉漢如說,雖然華菱出口俄羅斯的重卡價格是最高的,但仍供不應求。根據(jù)現(xiàn)在的發(fā)展勢頭,華菱在俄羅斯市場還有很大潛力,在那里會有更大的作為。
據(jù)了解,進入今年以來,華菱重卡產銷量逐月攀升。3月首次實現(xiàn)月產銷超千輛后,連續(xù)4個月實現(xiàn)產銷過千輛,僅6月份就生產
1306輛,銷售1426輛。今年上半年華菱共生產重卡6188輛,銷售6050輛,實現(xiàn)銷售收入15.6億元,超過去年全年水平。今年年底產銷有望達到12000輛,其中出口將超過1500輛,成為國內重卡行業(yè)引人注目的新生力量。
安徽汽車界又出了個人物, 叫做劉漢如
說起安徽汽車行業(yè)的知名人物,人們往往會提起尹同耀和左延安。但現(xiàn)在,安徽汽車界的同仁會熱心地補充說:“別忘了,我們安徽還出了一個劉漢如!边@三位汽車界風云人物畢業(yè)于同一所院校———合肥工業(yè)大學。他們分別在轎車、輕卡及重卡領域創(chuàng)出了驕人業(yè)績。
眾所周知,華菱是2004年夏季才進入重卡市場的,到現(xiàn)在充其量不過3年時間,可以說是重卡行業(yè)最年輕的企業(yè)。但是,華菱卻能取得這樣的業(yè)績,令很多業(yè)內同行百思不得其解。面對“華菱現(xiàn)象”,究竟該如何解釋?
有人說,現(xiàn)在重卡市場火暴,華菱趕上了好時候,他們運氣好。市場形勢好,不假,但在旺銷的市場面前,是否所有重卡企業(yè)都能抓住機遇脫穎而出,卻不盡然。事在人為,企業(yè)能不能快速發(fā)展,與企業(yè)自身努力有著緊密聯(lián)系。劉漢如和他所領導的安徽星馬及華菱汽車,就有這樣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。
“沒有劉漢如,就沒有星馬的今天,也不會有華菱。華菱就是劉漢如,劉漢如就是華菱。”重卡用戶們對華菱的愛戴溢于言表,“我們這些用戶都是跟著星馬走過來的,星馬的質量,還有他們對用戶的真誠,真是沒的說,F(xiàn)在又出了華菱重卡,沖著劉漢如我們也一定要買,就因為我們信得過他。”可見,劉漢如和他帶領的團隊共同創(chuàng)出的品牌,已經深入用戶之心。
有一種追求,叫做夢想
星馬的前身是一家建筑機械廠,生產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減速機產品,后來雖然上馬了散裝水泥車,但卻不是一家專用汽車廠。
1988年,大學畢業(yè)后來到這家工廠的劉漢如,從工人干到車間主任,1994年又從車間主任出任該廠廠長。他有一個夢想——把舊企業(yè)改造成一個全新的企業(yè),然后做大做強,躋身全國先進行列。同時,要創(chuàng)出企業(yè)和產品的品牌,讓產品名揚國內市場,然后向國際市場進軍。
在劉漢如面前,有諸多難以想像的困難,但他的性格是從不在命運面前低頭。他始終堅信,只要堅持不懈奮斗,心中的夢想就一定會實現(xiàn)。劉漢如首先把廠名改為馬鞍山專用汽車制造廠,1997年又通過股份制改造,將企業(yè)更名為星馬專用汽車有限公司。2003年,星馬專用車產銷量接近5000輛,一躍成為全國砼車行業(yè)的老大,實現(xiàn)了快速擴張。也就在這一年,星馬股票在上證所成功掛牌上市,成為國內專用車行業(yè)中第一家上市公司,令人刮目相看。
有一種精神,叫做奮斗
一個專用車企業(yè)做到這個份上,已是相當不易,但劉漢如并未就此打住。在星馬上市之前,他心中就謀劃著一個更大的藍圖———造重型卡車。當他提出這個設想時,不少人都嚇一跳!霸勰茉熘匦蛙嚕俊,“干重卡可不是鬧著玩的,能行嗎?”。有人擔心,一沒錢,二沒技術,三沒市場準入,步子是不是邁得快了一點?風險大了一點?劉漢如承認,風險肯定存在,但這并不是止步不前的理由。困難要靠奮斗精神去主動克服,而不是消極等待。
劉漢如認為,國內重卡的某些缺欠和進口重卡的高價格,為新進入者提供了機遇。他說,星馬專用車一年起碼可消化3000輛重卡底盤,能將風險降到很低的程度。況且,星馬采用自制底盤,每年可節(jié)省大量采購國內外重卡的成本。重卡項目早一天上馬,早一天投產,就能早一天為星馬創(chuàng)造更多的利潤。有人說,敢想,是他成功的一半;敢做,是他成功的另一半。事實的確如此。他說:“我認準的事,決不輕言放棄!边@不僅是劉漢如的信條,也是他成功的秘訣。
2002年5月,重卡項目破土動工。2004年6月,華菱重卡成功下線。
有一種信念,叫做自主
在籌備華菱重卡項目的過程中,為了解決技術來源問題,劉漢如決定與日本三菱扶?ǹ蛙嚬菊归_合作。從SKD組裝開始,到全面引進三菱的生產制造技術,直到以2000萬元代價與外方簽署了10年滾動引進技術的協(xié)議。新組建的重卡企業(yè)稱為華菱,意為要吸取三菱的技術,提高中華重卡的水平。
華菱重卡的成功問世,引起了不少國外重卡制造商的興趣。他們看中華菱的產業(yè)基礎,想通過牽手華菱,分得中國重卡市場的一杯羹,于是紛紛找上門來探尋合資合作的可能。面對洋巨頭伸出的橄欖枝,劉漢如頭腦十分清醒,他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,就是無論以怎樣的形式與外方合作,都要堅持獨立自主發(fā)展企業(yè),這是他開始打算與外方合作時就已定下的既定方針。他說,如果合資合作的結果,是換來一個沒有話語權的合作,不如另起爐灶去實現(xiàn)自主發(fā)展的理想。
劉漢如謝絕了洋巨頭的“好意”,通過消化吸收三菱扶桑的重卡技術,立足于自己的研發(fā)團隊,在很短時間內,開發(fā)出自主品牌華菱重卡。他說:“不能自主研發(fā),就只能從事低級的組裝加工,獲取低利潤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的企業(yè)很難積累足夠的資金搞研發(fā),這種低層次的惡性循環(huán)阻礙了中國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如果我們長期處于產業(yè)鏈的最低端,那只能是永遠給人家打工,甚至成為洋品牌在中國賺錢的工具。因此,我們必須堅持自主發(fā)展,自我開發(fā),自主品牌。只有這樣,才能有我們自己的利益!
|
|
摘自:《中國汽車報》 責任編輯:向陽 |
|
|